石决明

197次点击率.

石决明药材块状

别 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论》),鳆鱼甲(《本草经集注》),九孔螺(《日华子本草》),千里光(《纲目》),真海决、海决明、关海决、鲍鱼壳、九孔石决明(《药材学》),鲍鱼皮(《山东中药手册》),金蛤蜊皮(《山东中草药》)。

功效主治: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清热去翳。

适用患者: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类 别:平肝息风药。

性味归经:寒;咸;归肝经。

药用部位:鲍鱼的壳。

药材性状:石决明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耳鲍、羊鲍等的贝壳。

生态范围:杂色鲍: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9cm,宽5~6cm,高约2cm。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

主要产地:中国沿海一带;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捕捉。去肉,洗净,干燥。

安全用量:内服:煎汤,15~3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煅研末水飞点眼。

禁用同食:脾胃虚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拉丁学名:Concha Haliotidis

药理作用

  1. 有清热、镇静、降血压、拟交感神经的作用;
  2. 抗感染作用;
  3. 治疗血管性头痛;
  4. 治疗角膜炎翳陷难敛;
  5. 治疗鼻渊;
  6. 其它作用:有显著的抗凝作用、有明显耐氧作用、有免疫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 平肝潜阳上亢,头晕目眩

石决明咸寒清热,质重潜阳,专入肝经,而有平肝阳、清肝热之功,为凉肝、镇肝之要药。用治肝肾阴虚、肝阳眩晕症,常与生地黄、白芍药、牡蛎等养阴、平肝药物配伍;肝阳上亢、肝火亢盛、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者,可与夏枯草、钩藤、菊花等清热、平肝药物同用。

  • 用於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肝开窍於目,石决明清肝火而明目退翳,为治目疾之常用药。治疗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与夏枯草、决明子、菊花等配伍;治疗风热目赤、翳膜遮睛,可与蝉蜕、菊花、木贼等配伍;阴虚血少之目暗不瞻、雀盲眼花者,每与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等配伍。

化学成份

主含碳酸钙、胆素及壳角质和多种氨基酸:

  • 杂色鲍贝壳主含:碳酸钙,尚含磷、钛、钠、锰、铁、镁、铬。另含甘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脯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异亮 石决明氨酸、赖氨酸、胱氨酸、组氨酸。
  • 皱纹盘鲍贝壳主含:碳酸钙约90%以上,除含磷、镁、钠、锰、铁、铬、钛外,尚含钾、硅、铝等。并含贝壳硬蛋白、胆素等。煅后仅残留无机物。

历史考证

  1. 《唐本草》:“石决明是鳆鱼甲也,附石,状如蛤,惟一片无对,七孔者良。今俗用者紫贝,全别,非此类也。”
  2. 《蜀本草》:“石决明,今出莱州即墨县南海内,三月、四月采之。”
  3. 《开宝本草》:“石决明生广州海畔,壳大者如手,小者如三两指;其肉南人皆啖之。亦取其壳,以水渍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孔以上者不佳。”
  4. 《本草衍义》:“石决明,《经》云味咸,即是肉也。人采肉以供馔,及干致都下,北人遂为珍味。肉与壳两可用,方家宜审用之。然皆治目,壳研,水飞点磨外障翳,登、莱州甚多。”

典籍摘述

  1. 治高血压;(《青岛中卓药手册》)
  2. 治风毒气攻入头,眼目昏及头目不利;(《圣济总录》石决明散)
  3. 治眩晕;(《青岛中草药手册》)
  4. 治目暴肿疼痛(《圣济总录》决明丸);
  5. 治怕日羞明(《眼科龙木论》千里光汤);
  6. 治一切眼时见黑花,经年不愈,羞明(《圣济总录》神效散);
  7. 治眼生外障(《经验良方》石决明散);
  8. 治白翳内障(《医宗金鉴》坠翳散);
  9. 治眼生丁翳,根脚极厚,经久不差(《圣惠方》石决明散);
  10. 治肝虚血弱,日久昏暗(《奇效良方》石决明丸);
  11. 治青盲雀目(《眼科龙木论》);
  12. 治小肠五淋(《胜金方》);
  13. 治锁喉风(《本草汇言》);
  14. 主目障翳痛,青盲(《别录》);
  15. 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海药本草》);
  16. 通五淋(《纲目》);
  17. 愈疡疽(《本草从新》);
  18. 软坚,滋肾,治痔漏(《本草求原》);
  19. 镇肝、明目,治眩晕(《山东中草药手册》);
  20. 石决明,乃足厥阴经药也。足厥阴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血虚有热,则青盲亦痛障翳生焉。咸寒入血除热,所以能主诸目疾也(《本草经疏》);
  21. 石决明大补肝阴,肝经不足者,断不可少。(《要药分剂》);
  22. 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细水飞作敷药,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内服,能消目内障。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因此证多系肝气、肝火挟血上冲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药材究制

  • 名称:煅石决明

饮片性状:呈不规则的碎块。灰白色或青灰色,无光泽。质地疏脆。

炮制方法:取净石决明砸成碎块,置无烟的炉火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时,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煅后咸寒之性降低,平肝潜阳的功效缓和,增加了固涩收敛、明目作用。

  • 名称:石决明(碎块)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碎块。外面粗糙呈灰棕色,具有青灰色斑,内面光滑,有珍珠样光彩。质坚硬,不易破碎,研碎后呈灰白色粗粉,显珍珠样光彩。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打碎。

炮制作用:生品偏于平肝潜阳。用于头痛眩晕,惊痫抽搐。

  • 名称:盐石决明

《雷公炮炙论》:“先去上粗皮,用盐并东流水于大瓷器中煮一伏时了,漉出,拭干,捣为末,研如粉。凡修事五两,以盐半分取则。”《一草亭目科》:“盐水浸炒。”“盐水煅。”现行,取净石决明,置适宜容器内,于无烟的炉火上,用武火加热.煅至酥脆时取出,喷淋盐水,干燥碾碎。

炮制方法:每石决明100kg,用食盐2kg。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原生物别

  • 耳鲍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

形态描述:贝壳较小而扁,呈耳状,壳长6.5~7厘米,壳宽小于壳长的1/2,壳高约于壳宽的1/3。壳薄,略扭曲,从第2螺层至体螺层边缘的呼水孔列,约有30个左右的突起,末端最大的有4~7个开孔,从第2螺层至贝壳边缘有4~5条明显的螺肋。壳面生长线明显,壳表较光滑美丽,常呈翠绿色或黄褐色,并布有紫褐色和土黄色三角形斑纹,有的还杂有多种色彩组成的不规则云状斑,壳内面银白色,有淡绿色闪光及珍珠光泽。

生态环境:生活于暖海底潮线以下的岩石、珊瑚礁及藻类丛生的海底。分布于海南岛、西沙、东沙群岛及台湾海峡。产于澳大利亚。

  • 羊鲍Haliotis ovina Gmelin

形态描述:贝壳短宽,较薄,呈扁平卵圆形,壳长8~10厘米,壳宽约为长的5/7。高约为长1/4~1/5。壳顶位于近中部,螺旋部与体螺部约有各占一半,螺旋约4层,从第2层至体螺层边缘约有20于个突起,近壳口的4~5个开口,呈管状的呼吸口孔,其余全盲闭。壳面螺肋宽大使壳面粗糙不平,有时具苔藓虫等形成的疣状突起,壳表面灰绿色或褐色,散有橙黄色和白色花斑。壳内面银白色,带有青绿色的珍珠光泽。

生态环境:生活于潮湿下带岩石、珊瑚礁几藻类较多的海底。分布与海南岛、西沙、东沙群岛及台湾海峡。

  •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lno

形态描述:贝壳呈椭圆形,壳长12~12.5厘米,宽约8~8.5厘米。壳顶扁平,位于壳的偏后方,稍高于壳面,螺层约3层,各层间缝合线浅,自第2螺层中部始,具1列由小到大、沿左至右螺旋排列的突起,约20~30个,至体旋层的边缘,近壳口的3~5个 突起开孔与外面相通,形成呼水孔,沿呼水孔列左下侧面有1条明显的螺沟。壳面深绿褐色,有许多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较大的贝壳上常有苔藓虫和龙介等形成凸起的附着物。壳内面银白色,带有珍珠样光泽。

生态环境:喜生活于潮流通畅、透明度高、褐藻繁茂的水域,栖息于水深3—15米处。分布于辽宁、山东及江苏连云港等地。

  •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形态描述:体外有一坚厚的贝壳,呈椭圆形。螺旋部极小,螺层3个,缝合线铅;体螺层极宽大,几占贝壳全部;壳顶钝,略高于体螺层的壳面;自第2螺层中部开始至体螺层边缘,有30多个一列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显著,末端8~9个特大,且开孔和内部相通。体螺层被突起和小孔形成的螺肋区分成上下两部,上部较宽大,成一倾斜面;下部窄小,前端与上部略成垂直;壳面呈绿褐色,生长纹呈一条条极明显的肋状条纹;贝壳内面白色,有彩色光泽;壳口椭圆形,与体螺层大小几相等。体柔软,头部有细长的触角和有柄的眼各1对;腹面有吻,内具颚片和舌齿。足广阔,几与壳贝口相等。足分上、下两部,上足覆盖下足,边缘生有多数小触手,从贝壳上的小孔伸出。

生态环境:生活于潮间带及低潮线附近,以腹足吸附于岩石下或石缝间。分布广东,福建沿海。

(feng整理)

发表意见

你可到gravatar.com 注册一个免费帐号并且上载你的图像,以后只要在任何支持Gravatar头像显示的网站留言,你的头像就会自动显示

(必填)

(必填)

注:所提交的留言会先经过网站管理员审查后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