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

258次点击率.

淡豆豉_feng

性味:
苦寒。

功效:
苦泄肺,寒胜热,发汗解肌,调中下气。

主治:
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懊不眠,发斑呕逆,血痢温疟。

制法:
造淡豉法,用黑大豆水浸一宿,淘净,蒸熟,摊匀蒿覆,候生黄衣,取晒,簸净,水拌,干湿得所,安瓮中,筑实,桑叶厚盖,泥封,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去火气,瓮收用。

备注:
(1)陈藏器曰:豆性生平炒熟热,煮食寒作豉冷。
(2)凡伤寒呕逆烦闷宜引吐,不宜用下药以逆之。淡豆豉合栀子,名栀子豉汤,能吐虚烦。
(3)时珍曰: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故升能散,得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又能止汗。
(4)孟诜:治盗汗炒香渍酒服,肘后合白煎名豉汤,用代麻黄汤,通治伤寒发表亦治酒病。

———————————————————–

产地:
为豆科植物大豆 Glycine max (L.) Merr. 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加工发酵而成。中国各地均产。 晒干生用。 参考 “食物库” 中之 “调味品” 之 豆豉。

性味、归经:
辛、甘、微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
解表,除烦。

临床应用:
1. 用于感冒头痛。
淡豆豉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症皆可应用,用治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发热恶寒头痛,常与银花、连翘、薄荷等同用,如银翘散;若为风寒感冒,常配葱白、桔梗等同用,如葱豉桔梗汤。
2. 用于胸中烦闷,虚烦不眠。
淡豆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故常与清热除烦的枝子同用,治疗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烦,烦热不眠,如枝子豉汤,然本品仅有宣散之力,而无清热之功。

用量、用法:
10-15 克。
淡豆豉似桑叶、青蒿,发酵者多用治风热感冒,热病胸中烦闷之症,以麻黄、紫苏发酵者,多用治风寒感冒头痛。

参考数据:
《别录》 : “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
《本草从新》: “发汗解肌,调中下气,治伤寒寒热头痛,烦燥满闷,懊农不眠。”

现代研究:
淡豆豉含脂肪、蛋白质和等。
淡豆豉发汗力量很弱,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

名称:
豆豉/豆鼓/香豉/淡豆豉

课本参考:
Lotusea中草药学

分类:
解表药 — 发散风热

功用:
解表,除烦。

性味:
辛、甘、微. 寒。

归经:
肺. 胃

用法用量:
三钱至五钱,煎服。

药名及炮制:
清豆鼓(用桑叶、青蒿等同制,药性偏于寒凉,主要用于感冒风热之症。淡豆鼓(用麻黄、紫苏等同制,药性偏于辛温,可用于感冒风寒之症。炒香鼓(炒微焦后应用。上海地区药店付淡豆鼓。)

方例:
栀子鼓汤《伤寒论》:栀子、豆鼓,治伤寒后汗吐下虚烦懊。

应用:
1.用于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等症豆鼓的解表力较弱,用治外感表症多配合其它解表药同用,其用于风热、风寒,随加工方法而异。如用于感冒风热多用清豆鼓,并配合薄荷、连翘等应用;如用于感冒风寒多用淡豆鼓,并配合葱白等应用。
2.用于胸中烦闷、虚烦不眠等症豆鼓配山栀有除烦作用,主要用于热病后出现的虚烦不眠、心中懊的病症。

备述:
1.豆鼓未用药物同制者,其透发力量甚弱,并无发汗作用。现上海地区用的淡豆鼓都是用麻黄、苏叶等煮汁拌入黑大豆内,再煮透发酵而成的,它的透发解表力量主要还是依靠麻黄、苏叶的发汗作用。但据报导,外地用清豆鼓较为普遍。
2.豆鼓用麻黄煎汁浸制,估计至少已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清代《冷庐医话》说:「吴人畏服重药,马元仪预用麻黄浸豆发檗,凡遇应用麻黄者,方书大黄豆卷,俾病家无所疑惧。「这说明当时江南一带病家畏惧麻黄,医者为了不使病家有所疑惧,遂用麻黄煎汤浸豆发芽而成豆卷,当须要用麻黄表时,即以此豆卷代替。当时医者又因江西豆豉系用麻黄蒸制,就将豆鼓与豆卷并用,以代替麻黄的发表作用,于是后世有「过桥麻黄」之说,嗣后即发展成为以麻黄等汁浸制豆鼓的用法。

科属:
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种子(即黑大豆),经加工发酵而成。

药用部份:
植物的加工品

(feng整理)

发表意见

你可到gravatar.com 注册一个免费帐号并且上载你的图像,以后只要在任何支持Gravatar头像显示的网站留言,你的头像就会自动显示

(必填)

(必填)

注:所提交的留言会先经过网站管理员审查后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