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肤子

194次点击率.

地肤子_feng

性味:
甘苦气寒

功效:
益精强阴,入膀胱,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

主治:
治疝,散恶疮。叶作浴汤,去皮肤风热丹肿。洗眼除雀盲涩痛。

性状:
叶如蒿茎,赤子类蚕砂。

配伍:
恶螵蛸

备注:
(1)时珍曰:无阴则阳无以化,亦犹东垣利小便不通,用知柏滋肾之意。
(2)王节斋曰:小便不通或频数,古方多以为寒,而用温涩之药,殊不知属热者多,盖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能禁而频数,是膀胱血少,阳火偏旺也,治法当补膀胱阴血,泻火邪为主,而佐以收濇之剂,如牡犡山茱五味之类,不可独用,病本属热,故宜泻火,因水不足故火动而致便数,小便既多水益虚矣,故宜补血,补血泻热治其本也,收之濇之治其标也。
(3)「散恶疮」:煎汤洗疮疥良。

————————————————————–

别名:
扫帚栽(台湾)、扫帚苗。

来源:
为藜科地肤属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L.) Schrad. 以果实及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达1m。茎直立,多分枝,秋季常变为红色,幼枝有白色短柔毛。单叶互生,无柄,叶片窄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7cm,宽0.5~1.2cm,先端尖,基部渐窄,全缘,两面密被白色柔毛,基脉3条明显。秋季开黄绿色小花,花两性或雌性,单生或2朵并生于叶腋,花被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结果时自背部生出三角形横突起或翅;雄蕊5个,伸出冠外。胞果扁球形,包于宿存 的花被内。种子横生,扁平。

生境分布:
生于村边、路旁、原野、田间,早年台湾为栽培品,现已稀少。

栽培要点:
适应性较强,各地均可栽种,对土壤选择不严,随处均可栽种。种子繁殖。

采集加工:
秋季割取全草,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晒干供用;茎叶切段晒干即可。

化学成分:
地肤子含三帖皂?、黄酮类化合物及一些脂溶性成分,它们分别是3-O-β-D-砒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3-O-[β-D-?喃木糖(1→3)β-D-?喃葡萄糖醛酸甲酯]-齐墩果酸、3-O-[β-D-?喃木糖(1→3)β-D-?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喃葡萄糖]酯式、齐墩果酸、正三十烷醇和一个饱和腊肪酸混合物。

药理作用:
1. 抑菌试验:
地肤子水浸剂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地肤子水提物500mg/kg使小鼠碳粒廓清速率明显降低,同时减少肝脏和脾脏对碳粒的摄取;水提物100mg/kg、500mg/kg能明显抑制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CRBC)的吞噬作用,对2,4, 6-三硝基氯苯(PC)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PC-DTH)及绵羊红细胞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SRBC-DTH)的诱导相及效应相均有一定的抑制趋势,但对二甲苯所致的炎症反应却无明显影响。表明地肤子水提物有抑制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功能及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其抑制DTH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它对单核巨噬系统功能的抑制有关。

性味功能:
甘、苦,寒。清湿热,利尿。

主治:
尿痛,尿急,小便不利,荨麻疹;外用治皮癣及阴囊湿疹。

用法用量:
用量3~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患都。

附方:
1. 皮肤湿疹:
地肤子、白藓皮各15克,白矾9克,水煎,熏洗。
2. 治肾炎水肿:
地肤子10g,浮萍8g,木贼草6g,桑白皮l0g。水煎去滓,每日3次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3. 治湿疹,痒疹:
地肤子15g,白鲜皮9g,川萆薄12g,苦参、野菊花各98,生地12g,赤芍、当归各9g。水煎服。(《中药临床应用》除湿消疹汤)
4. 治阴囊湿痒:
地肤子、蛇床子、苦参、花椒各等量。煎水外洗。《湖北中草药志》。
5. 治丹毒:
地肤子、金银花、菊花各30g,荆芥、防风各15g。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附注:
1. 本品早年台湾是农村制做扫帚的材料之一,一般生长在海边无人之地,近年来已相当稀少,亦无人栽培。

(feng整理)

发表意见

你可到gravatar.com 注册一个免费帐号并且上载你的图像,以后只要在任何支持Gravatar头像显示的网站留言,你的头像就会自动显示

(必填)

(必填)

注:所提交的留言会先经过网站管理员审查后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