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十二经脉测量仪器

  • 良导络的缘起:

经络为人体的基本系统,是人体内纵行的管道,包括十二正经、十二经别等四组,加上横行的十五络脉及联络经络的奇经八脉共六组《黄帝内经》中指出。所以经络是遍布全身,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而人体十二经脉,内联脏腑,外络肢体,故掌握十二经脉病症的特征,即能辨明病症。

1949年,以日本京都大学生物学系教授中谷义雄博士与系主任世川久吾博士为首的一个研究团体,在生物电学实验中,利用电气特性研究人体对电流的反应时发现,身体脏腑机能的异常或疾病,确实可以藉由人体十二条经络的电流值变化,而测得相关的反应数值,并据此与中国传统的经络理论相验证,进而发现针灸古典中所谓的〝病则应十二原穴〞的说法,与其实验求得的结果相吻合,并在深入研究之后,于1957年发表其研究成果,此乃著名的--良导络诊疗学。

  • 良导络的近代发展 :

从1957年,中谷义雄在日本东京都大学发表「良导络诊疗学」至今,已将近50年。良导络的检测仪器从一开始藉由简易的电流表测定,并需要人工描图的测定模式,一直发展到现在使用电脑介面,在Windows环境底下自动执行分析的先进机型。

近五十年来,良导络在日本本土的发展,主要在应用面的扩增,日本在针灸与经络学的应用层面,近年来皆以良导络为发展的主轴,但是以目前良导络的检测仪器而言,这些年来的发展着实有限,至今在日本良导络协会主要应用的检测仪器,仍以改良式的良导络检测表为主,与五十年前中谷义雄所应用的仪器,差别不大。反观台湾在良导络检测仪器的发展上,则呈现了多样化发展,但是一方面是因为研发厂商专业能力的不足,及缺乏专业机构的辅导,导致台湾良导络仪器生产厂商良莠不齐,造成检测与应用层面的无所适从。

其实良导络是一门专业的检测技术,对于检测数据的品质要求极高,许多制造商本身并没有专业的良导络检测技术,工程师并不具有专业的医疗仪器研发背景与专长,所以技术层面一直停留在「电脑化的电流表」阶层,也导致了近年来良导络发展的阻碍,而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良导络的「再现性」与「稳定性」的问题,更深一层的应用之后,则又衍生出了「准确性」的疑虑。

  • 硬体检测设备的提升(改良特点)

①衡压式检查棒(CPDM):检测棒接触测定点的压力稳定度,一直是一个影响检查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独家专利的衡压式检测模组中,我们可以讲每一个检测压力。控制在120g-140g之间,这个压力值,也是在临床实验中,反复测试出来最好的检测条件。多年来,这也是全球第一个针对良导络检测开发出来的压力控制检测棒。

②夹式握把:除了检测棒,另一个接触点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过去良导络的正极部分,一直是用一根小圆棒让受测者握住,握力的大小,会影响接触面的电阻值,连带的影响了检测的品质,夹式握把正是针对这项缺失而创新的产品。应用稳定的夹持结构,让受测者不需要控制握力,使握把稳定的接触皮肤,对于改善检测品质,效果非常显著。

③钠离子导电棉:我们发现,过去50年来良导络检测端子所使用的棉花,是导致稳定度不佳的最大原因!过去为了避免检测端子的金属碰触皮肤,而导致皮肤的极化效应,所以良导络需要藉由棉花沾润盐水,以接触皮肤,并藉由棉花的传导,将检测数据传递至检测主机。

而一般应用时,大都使用一般脱脂棉,并随意摘取任意大小塞入检测端子,完全不考虑棉花的大小、密度、松紧与接触面积的形状。本产品的另一个专利,在于创新了导电棉的功能,将含钠离子的棉花一体成型,让大小、密度、导电特性与接触点规格化,临床应用的结果。证实对于检测品质的提升有极大帮助。这一个小小的发明,却博得了最大的掌声。

另外,检测棒的材质其实有很大的关系,在全球良导络制造产当中,除了本产品以不锈钢一体成型,坚持不上色,不电镀,以维持最佳的量测导电度制程外,其他公司的检查棒摸组材质大都以铜合金电镀镍、铬而成,殊不知镍、铬合金导电度极差,为了节省成本、降低制造困难度,却牺牲检测品质,这是专业检测仪器中,所不能不注意的一个环节。

Pages: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