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辉煌时代

266次点击率.

fengnews20111003

唐代中国不仅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同时中医学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更开创了多个医学史上“第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亦造福了无数病黎百姓。

如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葛洪的《肘后方》“以毒攻毒”免疫思想,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唐代杰处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道德规范和《千金翼方》,中医药传入日本、西藏,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新修本草》,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古中国由分裂动荡到统—强盛,也是中医医学史上的第二次发展高峰。这一时期儒、道、佛三教盛行,对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 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随着医学领域的日益扩展,临床医学分科的趋向日益显著。中医学中独具—格的“针灸学”,从原始社会用砭石为上具刺病开始,经骨针、竹针、陶针的发展阶段,在商朝已开始用金属针具了。针灸学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认识,并产生了扁鹊、华佗、涪翁、郭玉等针灸圣手。

魏晋时期,针灸学大师皇甫谧对针灸学进行了首次大总结,写成了中国现存最早并以原本形式传世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标志着针灸学的正式确立。《四库全书》盛赞此书与《内经》并行。

  • 中医针灸学的成熟

皇甫谧整理编成《针灸甲乙经》,内容丰富,理论完备,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提出了排列穴位方法,阐明了针灸操作方法,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其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时期对针灸学做出贡献的还有葛洪、孙思邈等。葛洪倡行灸法,孙思邈重视针灸,强调针灸与药物的结合。由灸法到针法是医学的进步,人体经络通达则阴阳平衡,合于天地之气。针灸学是中医对人类医学的一大贡献。

  • 《本草经集注》问世

中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和道家淘弘景,他将《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中的73种药物分类合编,加以注释写成《本草经集注》,总结了中医学在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成就。载药730种,其中新增药365种,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中医古代本草学的又一重要文献。

  • 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肘后方》是中医早期医学文献中的杰作,作者葛洪是晋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家和博物学家。葛洪幼年丧父,生活贫困,但他勤学善思,以博览群书为乐。他在行医中重视实验的思想,总结治疗心得和收集民间医方,完成了百卷巨著《金匮药方》。将其中的二卷有关常见病和急救治疗简编成《肘后方》,以便医者能随身携带。

葛洪在书中提出了“以毒攻毒”的思想;具有免疫思想的萌芽。此书也被称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 最早病因病理学专著

巢元方在隋炀帝时曾任太医博士,尤精通病因病理。曾奉诏编撰《诸病源候论》。此书共50卷。论述了1739种病候,已记载有中风、脚气病、猩红热、吸血虫病等的症候。《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

  • “大医精诚”医德规范

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唐代杰处医药学家孙思邈,学识渊博,医术精湛,精于妇科,兼擅外科、儿科、五官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以人命重于千金为比喻。命其书名。

该书详尽记载了唐以前各种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堪称中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的成就代表了盛唐医学的先进水平。孙思邀不慕名利,开中医学史上医人重德之风。在《千金要方》开篇中专著“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系统阐述了“精”’与“诚”的医家道德规范。

  • 《外台秘要》问世

唐代医学家王焘,管理国家图书馆“弘文馆”20年之久,广泛阅读了晋唐以来的大量医学书籍,写成《外台秘要》,全书整理了从古到唐初的医学典籍,被誉为医学文献整理大师。外台即兰台,是古代宫中藏书之处,书以此得名,是又一部总结性的医学巨著。

  • 中医药传入日本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僧鉴真,是第一位到日本开创佛教律宗的大师。他通晓医学,精通本草,把中国中药鉴别、炮制、配方、收藏、应用等技术带到日本,并传医治病。

日本人称他为“汉方医药始祖”,许多药方至今仍在使用。

  •  中医药传入西藏

盛唐时期,国力强大,疆域辽阔,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国内少数民族的医药经验被兼收并取的同时。中原地区的医学也广泛传播的边远地区,对少数民族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629年,藏王松赞干布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等”,译成藏文后总称《医学大全》后来佚失。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又带去大量医药书籍。对藏医学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世界第一部医学典籍颁行

当时中国的医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远及伊朗、罗马。唐朝是中医学史上医学发展最为进步的时期之—。公元659午唐政府组织苏敬等20多位专家编撰的《新修本草》正式在全国颁行,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

唐朝政府之所以能取得这一大成就, 一是唐朝经济繁荣,成为世界上最文明最富饶的国家为编撰药典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二是唐统治者十分重视医药学。设立了尚药局、尚药监以及药园等机构,为编撰药典提供了组织上的准备。《新修本草》在宋以后亡佚,现只存1899午从敦皇石窟中发掘的残本,分存干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图书馆。

  •  中医“大学”和医药交流

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医学史上医学教育最为进步的时期之一。北魏有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设置。

到唐代,医学教育在组织机构上已发展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公元624年,唐朝政府设立了“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部分人组成。“太医署”既是医学教育机构,可视为中央医科大学,又是医疗单位。分科详尽、博士云集。各地有志于从医求道之咸聚于长安,他们在一起交流学习本草经籍的感受。切磋疗疾治病的技艺。

“太医署”分科学习,月、季、年都有考试,规定学习为九年。“太医署”还开设了中国最早的药用植物园。“以时种莳,收采诸药”以培养药学人才。博士们在一起辨药形、识药性,对草药和其疗效有了感性而直接的认识。

“太医署”还成为中外医学家交流论道的场所,波斯、天竺、东南亚等地商人带来域外药用植物,与太医博士相互交流,加快了医学交流与发展的进程。中国向印度输山的药物被称为“神州上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医药交流也较多,阿拉伯的吸入麻醉法就是由中国传入的。

  • 藏族人的“医圣”和“药王”

唐代著名藏医元丹贡布,以学识和才能享誉医界。他自幼随父习医,一生三次游学干天竺。45岁时,以早期吐蕃医学为基础。吸收了汉地、天竺和各方的医学成就,撰成医学巨著《四部医典》、为藏医学发展成为一门有理论、有实践、有民族特色的科学奠定了基础。标志藏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藏族人民尊称他为“医圣”和“药王”,也彰显了他为促进藏汉医学交流做出的贡献。

  • 第一部骨伤科著作

道医蔺道人,长安人,生活于唐玄宗至唐武宗年间。精通医药,尤精于骨伤科。撰有《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中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著作。书中主要论述了骨忻与关节脱门的治疗原则,至今为骨科临床所遵循。

(feng整理)

发表意见

你可到gravatar.com 注册一个免费帐号并且上载你的图像,以后只要在任何支持Gravatar头像显示的网站留言,你的头像就会自动显示

(必填)

(必填)

注:所提交的留言会先经过网站管理员审查后才显示